前幾天秉謙來到金山磺潭社區,順便往焿仔坪走去,驚訝於這裡的地熱活動相較於小油坑等處更加頻繁,這一路走到三金礦業石碑,之後看到芒草叢,問我知不知道後面會接到哪邊,當下立刻就傳了這篇2016年的紀錄「【新北萬里】大坪古道.焿仔坪.保線道」,秉謙看過立刻就跟我約時間前往,我也樂得來這一趟父子山林同遊。
陽明山國家公園的生態系統、地質景觀與歷史人文都相當豐富,有不少聚落遺址,也有阡陌縱橫的古道,若以密度來說,陽明山國家公園的古道密度在全台肯定名列前茅。這天要走的大坪古道,入口在北28-1公路終點,距離鹿堀坪古道入口不遠,但行進方向相反。鹿堀坪古道與富士古道、山腰古道、瑞泉古道、林市古道等系統相通,比較偏向萬溪古道與淡基橫斷古道東段的系統,然而若是越過磺嘴山,則又與魚路古道的系統銜接。大坪古道的方向通往焿仔坪、金山的磺潭社區,則比較接近魚路古道金山端的起點。
然而說大坪古道是萬溪古道系統與魚路古道系統的聯絡道,地理上來看雖然說得通,我個人則認為這其實就是一條聚落內的道路。首先這條古道相當平緩,員潭溪流經其間,腹地寬大,若說古道旁曾經有過聚落,我應該不會太意外。其次古道距離不長,但拓墾痕跡明顯,所以說是古道,我覺得更像是相當大的聚落,以現在的說法,可以算是大型社區吧。也因此我跟秉謙同行其中,不像是登山健行,那氣氛更像是訪古尋友,彷彿這聚落猶有餘溫。
1.大坪古道入口。
2.看起來像是密紋波眼蝶(台灣波紋蛇目蝶),前翅的擬眼紋幾乎快看不到。
3.叉路口,左路續行古道,右路則為保線道通往赤石六山,也可與大坪古道鞍部叉路相銜接,所以回程我們走保線道下山。
4.黃姬鬼蛛。
5.華八仙,這裡的華八仙味道比較明顯。
6.古道相當平緩,腹地寬大,員潭溪流經其間。
7.台灣山桂花(紫金牛科)。
8.糾結。
9.抵達鞍部,左邊往磺嘴山,右邊出稜線接保線道後左往赤石六山,右往大坪古道入口。
抵達鞍部,我們在這裡停留了比較長的時間,不是為了休息(事實上走到這裡也不至於感到疲累),而是鞍部這裡有種莫名的靜謐,讓人感到相當舒服。六年前我獨自走訪有這種感覺,這次秉謙跟我也有同樣感受。鞍部之前不遠有一處石厝遺址,有點後悔沒有過去仔細拍,而靠近鞍部的古道旁也有一些拓墾遺跡與平台,如果這條稜線也是先民的交通運輸路線,鞍部這裡應該會更像個驛站之類的中途休息區。
鞍部之後經過一小段下坡,之後古道旁的拓墾遺跡更多,這趟途中發現到一支味全醬油的老玻璃瓶,推估歷史不會超過40-50年,或許1960-1970年代,這個聚落一人有人居住。至於是聚落居民,或者是三金礦場的礦工居所,那就不得而知了。
古道終點是一段陡下,這趟運氣不錯,芒草有前人清過,雖然還是很多,比起當年要好走許多。陡下之後抵達焿仔坪,早年金山八景稱此處為「磺嘴吼煙」,果然名不虛傳。原本打算繞行一圈,不過秉謙對硫磺氣體耐受力較低,拍些相片就好。
10.小花鼠刺(虎耳草科),一般看到的是小喬木,不過這株高有3-4公尺,主幹超過成年男子手臂粗,一下子沒認出來。
11.古道旁的牆基,這段牆基的範圍相當大。
12.拓墾遺址。
13.葉子像是台灣山桂花,但實在看不出來上面長的是什麼,上網問過查過才知道這是被稱為「Witches’s Broom(女巫的掃帚)」的簇葉病,主要是由真菌、病毒或擬菌質體等因素所引起,會使頂芽生長遭抑制,而側芽受刺激提前發育成小枝,然後小枝的頂芽又受到抑制,由小枝之側芽再長出側小枝,如此反覆生長,使枝條節間縮短,葉片變小,枝葉簇生,故又稱簇葉病。有時根部也有類以現象,形成毛根。
14.古道附近發現到玻璃瓶,發現地點距離下切焿子坪的位置大約500公尺,瓶身似乎有人利用旁邊的溪水清洗過,瓶身底下刻著味全食品,回到家上網查詢,瓶子跟味全珍味醬油或是醬油露很類似,而這兩種產品從最早問世至今也不過50年,表示這裡的聚落在50年前依然熱絡?是大坪聚落的居民,或者是焿子坪三金礦業採硫工人的居所?但無論如何這裡現在只能看出曾有聚落開墾的痕跡,但已經看不到任何房舍。50年前,這玻璃瓶或許是廢棄物,然而50年後的今天,就成了考據當年生活型態與聚落遷徙的線索,瓶子我好好的放在原地,經過的朋友,可以拿起來研究、拍照,但請別帶走或毀棄。
15.古道終點,準備下切焿仔坪。
16.雖說看得出來芒草有清過的痕跡,不過芒草長得實在太快,秉謙平日巡山攜帶的砍刀派上用場,我在後面輕鬆不少。
17.坐看雲起時,還是身在毒霧中?
18.金山八景之磺嘴吼煙。
19.本來是想跟秉謙探訪這段硫磺路,當下就變成外拍。
20.拍完折返。
21.硫磺結晶與噴氣孔。
22.返程的古道沿途隨拍。
23.抵達鞍部,穿過稜線往保線道前進。
24.陽明山國家公園04號基石,應該是主導線點。
25.保線道下山路。
比起六年前,這次的大坪古道路線變得清楚許多,可能是因為走的人變多的緣故。雖然相隔六年,感受與當年一般,總覺得這裡說是古道,更像是個大型聚落遺址,最後搬離此處的居民,可能也不過是40-50年前的事情。然而聚落僅存牆基,說是猶有餘溫,應該算是貼切吧。
需仁.2022/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