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們來說,難得出一趟遠門,寧可少玩一些景點,把步調放慢,細細品味旅途中的見聞,是規劃行程時最重要的重點。我們很怕趕時間的走馬看花,也不喜歡大批人馬浩浩蕩蕩卻得彼此遷就。第二天的四草、台江之旅,距離住處不遠,可以不用急忙出門,有充裕的時間排四草綠色隧道船班,也可以漫步四草到台江國家公園管理中心這兩公里多的路程⋯⋯雖然風大到快把人給吹走。
【1/24白天,台南→四草,台江內海初訪印象】
大年初三,多數早餐店都還沒開,上午悠閒地在麥當勞吃了早餐,驅車前往四草大眾廟。說起來這幾天的台南之旅,我們只簡單的定出要去那些地方,還有相關的距離與車程,沒有做太多的功課與計畫,在時間還算充裕的前提下,我們想要來個不按照計劃,心隨意走,或許會有更多不期而遇的驚喜。也因為如此,來到四草大眾廟,我們不急著到綠色隧道乘船處購票,而是先大概了解一下四周的環境,包括中午可用餐的地點、大眾廟與廟埕、四草往台江國家公園的路徑等等。
四草綠色隧道與終點處的水閘門。
台江國家公園是全台第一個以濕地型態保育的國家公園,但同時也有很深的歷史與人文淵源,先是荷蘭東印度公司以大員(今安平地區)為貿易據點,之後鄭成功自1661年3月至1662年經鹿耳門水道進入台江內海先後攻佔普羅民遮城與熱蘭遮城,開啟了為期21年的明鄭時期。1683年,施琅攻取台灣後進入清領時期,設置台灣府(台南)並隸屬福建省。當時台江的鹿耳門為通往廈門唯一的官方認證口岸,漢人移民台灣主要也是從這裡入台,一府二鹿的稱號也由此而來。日治時期,由於安平港、四草湖等處淤積,於1922年開闢台南運河由台南通往安平,1931年於安平南方2公里處海域設港,取代四草湖成為新的港口。
四草大眾廟建廟已有300餘年,主祀鎮海大元帥,鎮海大元帥何許人也,廟方與學者說法不一,我個人覺得正因為說法不一,想像空間更大,各種傳說都有採信空間,反而更多了幾分神話色彩。地方信仰往往不需要太過特定的中心思想,維繫地方信仰的往往是祭祀儀式,這些儀式由在地人代代相傳,久而久之就是一股社區力量。我跟秉謙一直覺得台江國家公園是個很有「人味」的國家公園,或許正因為這個國家公園尊重並結合當地人文與歷史,而非只為了進行生態保育去切割這些區塊。
接著跟秉謙買了票準備遊覽四草隧道,排隊井然有序沒有推擠,大概排了40分鐘就上了膠筏,接著就是30分鐘的導覽。
四草綠色隧道的紅樹林植物相當豐富,現有的紅樹林植物有海茄苳、紅海欖、欖李、水筆仔、紅茄苳,為全台紅樹林數量與種類最多的地區。其中5-6月是欖李的花期,白色的花朵相當漂亮,導覽人員還特別建議我們到時候可以來賞花。
雖然接近中午時分,拍不出綠色隧道的綠光模樣,但對我來說,光是沿途的紅樹林與其他植物,已經夠讓人目不暇給,好幾次想請膠筏臨停讓我拍個夠⋯⋯出門在外當然是不敢這麼任性。也因此四草這邊寫得似乎很多,相片卻很少。
台江國家公園不是一天可以逛得完的地方,結束四草綠色隧道行程之後,先到旁邊的抹香鯨博物館走走,接著吃過午餐,最後決定沿著台江內海,走一段大約2公里長的自行車道。這一路走來,狂風與飛沙走石讓我們走得煎熬,但沿途的植物生態、鳥類、河道與魚塭等景觀又讓我們驚喜連連,箇中滋味真的是多樣而難以形容。
紅樹科的紅海欖,胎生果與胎生苗。紅海欖只在四草與高雄濱海地區可見,族群稀少,但在這裡真的是路邊隨處可見。
台江國家公園的鳥類相當多樣,由於台江內海數百年來逐漸淤積陸化,逐漸被開發成魚塭、鹽田、聚落等等,這裡除了是候鳥的遷徙路線,同時也因為曬鹽需要引進潔淨海水,連帶也帶入許多浮游生物、藻類與小型魚類,而魚塭則添加飼料等有機物質,提供底棲生物的生長,無形中也提供豐富的食物給這些鳥類。目前候鳥大約佔75%,黑面琵鷺當然是最具代表性的候鳥,其他鷗科、鷺科、長腳鷸科、秧雞科、反嘴鷸科、雁鴨科等等的候鳥也有不少。我們此行沿著自行車道走,正是想從旁邊的魚塭尋找這些鳥類。大概是時間不對,正午時分日頭高照,加上不時有狂風吹拂,連常見的夜鷺等鷺科鳥類都很難看到,應該幾乎都躲了起來吧。
說著說著就有長腳鷸科的鳥類逐漸靠近我們,趕忙抓起相機猛拍,這隻踏浪而來的看起來像是青足鷸,是說以往沒拍過濱海鳥類,就算照著圖鑑看,只覺得大家都很像,所以有錯的話還請告知。
難得靠很近,近到不用裁圖就可以佔滿整個畫面,當然不客氣繼續拍。
往下一個覓食目標前進,光是看到這隻就讓我跟秉謙覺得很療癒,至少不會槓龜而回。
續往前行一段路,正當我們覺得今天大概就只拍到這隻青足鷸的時候,秉謙又遠遠的發現到另外一隻,距離相當遠,影像有做過大量裁切,還好細節尚可。
花紋跟剛剛那隻青足鷸似乎有些不同,有一道白色的眉毛,比對半天感覺很像是鷹斑鷸,但還是很沒有把握。
圓圓的身體,讓人很想抱起來吸一吸(冷靜好嗎?)
逆風飛行的夜鷺亞成鳥。
邊走邊晃邊拍了2公里路程,我們來到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遊客中心,這裡原本是魚塭,負責設計的郭英釗建築師覺得傳統的遊客中心以人的主體為使用的主要考量,那麼是不是要多留點與環境互動的空間,也學習與地球上更多的物種共處共存?此外人為的開發往往導致這個區域的生態品質下降,有沒有什麼方式,讓這個地方可以比原來更好,生態的品質提升,同時也是人們學習生態與自然的場域?
於是遊客中心以高腳屋的形態蓋在魚塭之上,由於這裡原本地勢相當空曠,日照、強風、海水等天候因素對於生態多樣性本就有些許不利因素,高腳屋與多孔隙空間規劃導入適當的氣流,讓冬季的東北季風不至於長驅直入,夏季的西南風能適時導入建築空間而不悶熱,生態變得豐富,室外也成為展覽館的一部分。
我真的很喜歡這個遊客中心,走在其間居然有種走在台南巷道的錯覺,若非身體狀況尚未恢復,還要考量回程要繼續步行2公里回去,這裡其實是個拍照的好地方,無論是要拍建築、光影、或者生態。所以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找出身體的問題,好好治療,恢復過往的狀況,真的要身體健康才能玩得盡興,拍得精采。
【1/24晚上,藍曬圖文創園區】
從台江國家公園走回四草大眾廟旁停車場,其實已經頗感疲累,還好車程不長,邊開車還可以邊休息,原本晚上想逛完藍曬圖文創園區之後,再走到神農街走走,補拍些相片,考量身體狀況,藍曬圖文創園區逛完應該就氣力放盡,神農街就等將來再說。
最早我的印象是藍曬圖在海安路上,但第一天在海安路逛了一下沒有找到,後來才知道原本海安路的藍曬圖於2014年由屋主收回拆除,現在的藍曬圖文創園區位在西門路一段,前身為舊司法宿舍,除了以透視圖的方式呈現,更加入了3D空間,個人覺得晚上還蠻好拍的。
題標:捉迷藏
說明:躲好了嗎?可是我找不到在異空間的你。
為什麼拍這張:小男孩躲在一旁,看著夜間藍曬圖園區用白色的線條所框出的空間,彷彿望著不真實的存在感。
一邊拍著一邊逛著,一邊還說起高一剛學透視圖的情景,簡單講了單消點透視與雙消點透視,回憶起當年的學習其實滿是挫折,家中出現變局,有種隻身在外求學,但放學卻沒有家可回的孤寂感,雖然慢慢地克服了這些學習障礙,但直到現在圖學還是我最大的弱項之一,這一點應該是無藥可救,感謝各位老師高抬貴手讓我過關。
黑衣服黑口罩,應該叫秉謙比出忍者的什麼動作才是。
走向異空間,在這裡拍照很能玩出一點想像力。
異空間歸來。
回到住處,心靈雖然很充實,身體卻感到有點虛脫,還好不趕時間,晚上睡個好覺,繼續第三天的行程。
需仁.2023/01/29